.:.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毒品对纳粹和二战战局的影响
本頁主題: 毒品对纳粹和二战战局的影响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枯荣禅


級別:俠客 ( 9 )
發帖:66
威望:125 點
金錢:10223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5-06-04

毒品对纳粹和二战战局的影响

二战时期那些连打三天三夜不睡觉的士兵,真的是全靠意志力支撑的吗?
1940年,德军的装甲部队横扫法国,用了不到6个星期就打穿了整个西欧防线。人们都说这是闪电战术的胜利,但很少有人提到这场战役背后的另一个关键武器,不是坦克,也不是火炮,而是一种名叫博菲丁的神奇小药片。

今天,它还有一个更为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冰毒。
一粒药片下肚,疲惫、饥饿、恐惧通通消失。士兵可以连续作战几十个小时,不合眼,一点都不觉得累。在药效作用下,人变得像机器,甚至像疯子。他们不是靠意志力在战斗,而是靠兴奋剂在燃烧。而德国可不是唯一这么干的国家,日本、苏联也都在嗑药。战争不只是武器与战术的较量,更是对人类极限的疯狂试探。参战国为了取得胜利,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二战时期各国如何将毒品应用于战争。
在整个二战期间,希特勒是最早、最系统化的使用兴奋剂的国家,1938年,德国一家名为泰姆勒的制药公司研发出了一种新型药品,名叫博菲丁,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毒品冰毒的前身。最初,他被当做处方药,用于治疗抑郁症、哮喘甚至肥胖,效果显著,很快风靡整个德国社会。市面上有人把它当成聪明药,学生用来熬夜复习,白领用来提神打工,家庭主妇吃完能一口气打扫一整套公寓,甚至连巧克力公司都把它加入产品中,做成了提神巧克力,市场广告上写着吃了就不累。但真正看到他军事潜力的是纳粹德国军方。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前夕,一批陆军军医和作战指挥官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士兵在连续作战中保持体力、精神甚至情绪稳定?传统的鼓励口号远远不够。而博菲丁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个需求。于是在波兰战役中,德国军队开始了试药行动。当时德军装甲部队被要求高速推进,占领城市,不许停留,结果发现一些服用博菲丁的士兵连续两天不睡觉,行军速度反而更快,注意力更集中,战斗中反应也更敏锐。这个结果让德国军方眼前一亮。所以从1939年底开始,德国国防军正式将博菲丁纳入军需系统,作为战斗辅助药物进行试验和分发。
而博菲丁真正的大规模使用则发生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法国战役之所以闻名于世,不只是因为德国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击败了当时欧洲最强的法国陆军,更因为他们以摩托化部队、机械化装甲师为主力,一路昼夜不停的快速推进,几乎不给敌人反应时间,这正是闪电战战略的核心。为了支撑这种高强度、长时间、不间断的军事行动,德军向前线大规模分发博菲丁。根据德国军医总署的统计,仅在法国战役期间,德国军方就发放超过3500万片博菲丁参与行动的士兵几乎人手一瓶药片,就像子弹一样成为随身装备。一位装甲师士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吃饭或睡觉,只能继续开进。但有了药片,一切都没问题,我们能像机器一样前进,空军也不例外。德国空军飞行员在长时间执行轰炸任务与夜间作战时,也常服用保持清醒,甚至有飞行员在连续飞行超过24小时后,依然能精准轰炸目标。

博菲丁的短期效果的确令人惊叹,但它带来的副作用也很快暴露了出来。
药效过后,士兵常常陷入极度的身体虚脱与精神崩溃。一些人在战斗中出现幻觉、错觉和情绪失控的情况,有的甚至开枪打死自己的战友,或者对平民做出过激行为。战场报告中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精神错乱以及战后抑郁症的案例。一些士兵在战斗结束后表现出明显的药物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烦躁不安、身体发抖的问题。起初,德国军方对博菲丁的使用并无顾虑,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副作用案例被军医上报,德国卫生部与军医总署在1941年开始尝试限制博菲丁的发放,但却收效甚微。

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东线对苏联的作战中,德军士兵处于更为极端的战斗环境之下,对兴奋剂的依赖反而加重。面对严寒、疲劳、持续作战、物资紧张的多重压力,博菲丁几乎成了士兵维持作战能力的唯一心理支柱。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军方试图研发更强大的化学战斗手段。其中最离谱的是一项名为DX计划的秘密项目,一种由冰毒、可卡因和吗啡混合的新型超级士兵药剂,目标是制造出无痛、无恐惧、无疲劳的终极战士,实验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进行,德军把这种药物注射到囚犯身上,命令他们背着重达20kg的装备在操场上跑步,测试药效和极限,有些囚犯连续跑数小时后倒地、抽搐甚至死亡。
这个计划最终因战争资源枯竭而终止,但他反映出了纳粹德国对药物的极端执念。

更讽刺的是,德国的最高领袖希特勒本人也深陷毒品药物的泥潭。
在二战后期,他的私人医生莫雷尔每天为他注射特殊的维生方案,其中包含至少20种化学成分,几乎成了一个行走的药物实验体。到了二战中后期,电视上出现的德军士兵状态,已经是“瘾君子”的样子了,可以对比早期希特勒后二战中期之后的希特勒,佝偻着身体,一副萎靡、虚脱的样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

1944年后,随着德国面临的战况越来越糟糕,力不从心的希特勒只有依赖这种混合药物才能勉强维持清醒。可以说,德国的战争机器不只是靠坦克和士兵,更是靠着海量的毒品与兴奋剂在运转。

二战时期,日本的毒品使用情况更加严重。提起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极端的服从意识乃至神风特工队。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套高度压榨士兵身心的战争机器其实也同样依赖于毒品。日本是亚洲最早大规模使用甲基苯丙胺的国家。
早在1930年代,日本的三供制药公司就成功合成了甲基苯丙胺,并将它命名为觉醒剂。最初,觉醒剂与德国的博菲丁一样,打着提前抗疲劳的名号,广泛销售于平民市场,主要被用于工厂劳工、铁路工人和医护人员,用来提高效率和注意力。但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大量日本士兵需要在中国执行高强度、长时间的巡逻、扫荡以及占领任务,为此,日本陆军省开始向士兵大量发放觉醒剂,声称他能清除恐惧,改善士气,提升作战效率。

到了1944年,美军逐步逼近菲律宾与日本本土,日军在常规作战中已经难以匹敌。于是。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神风特攻队,飞行员驾驶飞机自杀式撞击美军战舰。很多人会好奇,日本是如何做到让这么多年轻飞行员心甘情愿的自杀的。除了宣传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和民族主义洗脑之外,日本军方还采取了极端的药物控制手段。

大量记载表明,很多神风队员在执行任务前都会被强制注射或服用大量的觉醒剂或其他强效镇静剂,如吗啡或鸦片,以确保他们情绪亢奋、恐惧减弱,甚至产生接近宗教式的兴奋感。除了用于本国军队,日本还通过毒品实施对殖民地的控制与掠夺。在日本占领下的满洲、朝鲜、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当局大力推广鸦片和冰毒的销售。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摧毁当地百姓的反抗意志,另一方面则会带来高额的战时收入。日本关东军曾公开制定特种药品销售计划,将毒品列为特殊战略资源。部分日本医官鼓吹说,与其镇压平民反抗,不如让他们吸毒上瘾。

1945年日战败。赛后觉醒剂并没有立即被禁用。相反,在战后初期,他在日本民间社会大规模泛滥。大量战败归国士兵在走入社会后,出现集体性药物成瘾问题,许多当年军方授权的药厂转入地下,继续非法生产,各地兴起了专门的药物黑市。
根据厚生省统计,1947年至1951年间,全日本有超过100万人吸食冰毒成瘾,成为战后最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一。这场由战争带来的毒品泛滥,直到1951年政府实施兴奋剂取缔法,严厉打击生产与贩卖,才逐渐得到遏制。








赞(53)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0-26 23:30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0-27 22:03